澳娛綜合活化新馬路打造文化地標潮區 修復「賊船」重置內港

澳娛綜合活化新馬路打造文化地標潮區 修復「賊船」重置內港
「新馬路片區活化計劃」包括活化及保育14號及16號碼頭、澳門皇宮及重整金碧文娛中心。(澳門新聞局圖片)

澳門政府及澳娛綜合今天(27日)就「新馬路片區活化計劃」公佈計劃內容,計劃包括活化及保育內港14號及16號碼頭,以及俗稱「賊船」的澳門皇宮,活化後的澳門皇宮將停泊於重整後的14號碼頭;同時重整金碧文娛中心,引入潮流產品,提供平台予澳門中小企售賣特色或原創商品。此外,將為新馬路片區增添藝術燈飾裝置,而周邊的橫向街道包括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將打造成文化藝術空間,計劃定期舉辦集藝術與美食於一體的市集等。澳娛綜合常務董事何超鳳表示,預期在2025年或不遲於2026年推出活化項目,並已邀請內地專家研究修復澳門皇宮;澳娛綜合將結合舊區特色及現代旅遊元素,把新馬路片區打造成全新的澳門文化地標潮區,引領新馬路東端的客流至西端及橫向街道。此外,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透露,金沙中國(1928)將負責益隆炮竹廠片區,而銀娛(27)則負責荔枝碗船廠片區。

今日出席發佈會的澳門政府及博企代表除歐陽瑜及何超鳳外,還包括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羅灝芝、交通事務局交通管理廳代廳長劉雅康、海事及水務局港口管理廳代廳長唐蘊紅、以及澳娛綜合的董事兼立法會議員梁安琪、財務及發展首席營運總監卓河祓、品牌發展及策劃高級副總裁梁珮兒等。

當局表示,是次活化計劃將以新馬路為主軸,拓展和整合周邊街道和廣場空間,將經濟活力輻射至新馬路北段、內港碼頭、康公廟前地及司打口廣場一帶,配合傳統文化元素注入不同活動,整體提升周邊舊區活力及經濟發展。計劃將優化公共街區空間,增添藝術裝置吸引人流駐足,結合特色建築物活化利用,凝聚該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打造休閒舒適遊賞體驗的片區。

何超鳳表示,今年初已對14號及16號碼頭開展計劃,並已向工務局入則,希望今年底或明年初可開展硬件工程,預計項目建設需時兩年,希望能在2025年或不遲於2026年推出相關項目,讓市民及旅客能夠參觀體驗。此外,公司已邀請內地專家對澳門皇宮開展研究最佳保育和修復方案,正積極探索未來用途。她又稱,內港16號碼頭的鐘樓屬歷史建築,將會保留,而碼頭內部將加入新元素活化,至於碼頭連同澳門皇宮具體的活化元素,目前仍在構思當中。至於經費方面,梁惠敏補充指,由於內港14號及16號碼頭以及澳門皇宮,屬於澳娛物業,政府不用投入預算。

被問到新馬路及內港一帶的交通及水浸問題,歐陽瑜回應指,新馬路片區現階段不會設步行區,因此交通不會有大規模改變,但若人流增多,當局將採取改善措施,並與各部門溝通協調;羅志堅則稱,目前內港水浸情況已大大改善,加上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正開展,正是片區覆蓋範圍,相信工程完成後,情況會進一步改善。

歐陽瑜又透露,另外兩間尚未公佈片區活化計劃的博企所負責的片區,金沙中國將負責益隆炮竹廠片區,銀河娛樂則負責荔枝碗船廠片區。她稱六個活化片區並非有實質界線劃分,提到新馬路舊城區覆蓋面大,是政府重點活化區域,希望從可活化、具特色地點開始延伸,再利用企業引入發展概念,令中小企進駐片區達致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