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濠參與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 引入藝文元素開拓文旅新體驗

新濠參與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 引入藝文元素開拓文旅新體驗
澳門政府多個部門及新濠今公佈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內容。(澳門新聞局圖片)

澳門政府積極推動歷史片區活化工作,早前已聯同永利澳門及美高梅中國分別公佈兩個舊區活化計劃。澳門政府多個部門今天(21日)聯同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就「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大炮台及周邊空間利用計劃」公佈內容。新濠將以「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項目;澳門政府亦將整治及優化大炮台周邊空間及大炮台花園平台,首階段澳門文化局和新濠將在中秋節期間,於大炮台花園安排表演、餐飲攤位等活動,中秋節(29日)當晚,文化局並將於大三巴牌坊前地舉辦兩場音樂會,透過節慶元素串聯鄰近區域。

澳門政府多個部門及新濠今天(21日)公佈計劃內容,出席的澳門政府及博企代表包括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羅灝芝、海事及水務局港口管理廳廳長朱振威,以及新濠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猷龍、董事鍾玉文、首席顧問黃昇雄、創新及公共關係總監賴珮君等出席。

內港碼頭包括23號及25號建築群,是上世紀30年代,內港拓寬規劃後所開闢的新填地,於40至50年代內港開始興建大量新式碼頭,以取代傳統的棧橋式木板碼頭,提升內港的整體客運及貨運能力。其中23號碼頭興建於1948年,60年代後由祐德船務公司經營,改名為祐德碼頭,主要經營澳門至香港的定期貨運;而25號碼頭興建於1950年,名為裕和碼頭,早期經營澳門至江門客貨運。

今次活化計劃以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為關鍵節點,帶動人流走進舊區探索,往東串接白鴿巢、大三巴的世遺核心區及內港舊區、往南引流至新馬路、福隆新街及下環媽閣一帶,協同周邊的片區活化項目,開拓更多文旅新體驗,豐富社區旅遊的多樣性和吸引力。

新濠表示,政府將在前期開展修復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保留建築特色設計元素,再由新濠博亞娛樂活化,包括籌備內港市集,吸引本地中小企構建平台;引入禮物或手信商店吸引遊客;設立旅遊資訊中心;開設書店加強區內人文氛圍;開設露天茶座及咖啡廳。此外,亦會打造文創用房或開設特色商店;建築物頂部開設私人露台,打造專屬休閒空間;開設打卡平台等。至於大炮台及周邊空間利用計劃,新濠博亞將加入藝術、文化產業元素,帶動中小企聯動。

梁惠敏表示,目前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由文化局管理及使用,屬於政府物業,文化局將會負責前期的建築物結構修復,由於碼頭已荒廢一段時間,加上日後功能轉變,結構等方面要重新計算,當局已制訂修復方案;粗略估計工程預算約1,200萬元,爭取明年第三季完成,完成後將交由新濠進駐。何猷龍表示,接收兩個碼頭後,預料需時約9個月可完成活化工作。

歐陽瑜表示,專門跟進歷史片區活化的跨司工作組,自本年2月起與六間博企對接、緊密溝通,經過多次的技術協調,對片區活化進行了的可行性評估,構思了初步的活化方向,當中包括上述的活化計劃及大炮台周邊空間利用計劃的初步方案。

發佈會上,有傳媒關注內港的水浸及臭味等問題,歐陽瑜表示,內港大部分時間都不會水浸,加上在工程及市政部門不斷努力下,水浸情況已改善得非常理想,相信不會因有機會水浸而阻礙地區發展。至於臭味問題,歐陽瑜表示,當初她亦有同樣憂慮,但到場後感覺完全不同,現場沒有氣味,水質乾淨,與以往認知不同,黃昏亦有不同的景象。此外,被問到內港活化後的周邊交通配套問題,梁惠敏稱,活化舊區是希望市民及旅客以步行進入,加上目前外圍已有充足的停車場,希望市民透過公共交通工具抵達附近後,再以步行方式體驗。